今年暑假开学后,李明昊成为上海一所高校的博士生,身份的转变让他在即将来临的“双十一”制定了与以往不同的购物计划:“我准备买一些相对正式的衬衫、休闲西裤。我目前在导师开设的一门课程中担任助教,以后也可能会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在相对正式的场合需要穿着得体。”同样被列入购物清单的,还有他陆续加到购物车里的书。“有一些是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也有一些是课外书。”李明昊习惯边读书边在书上勾画、做笔记,拥有自己的书总会更方便。图书平时很少打折,李明昊往往会等到购物节时一口气买上十几本。
就读于中北大学的陈雨新在购物节到来前列出了购物清单,其中除了给自己的必备生活用品、换季衣物,还有打算送给即将本命年的妈妈的一件红色羊绒大衣。
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也是网络消费的重要参与者。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近期面向全国各地大学生发起了一项关于网络购物节消费的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255份。调查结果显示,54.55%受访者表示会在“双十一”等购物节期间网购商品,7.07%受访者表示不会在此期间网购,38.38%受访者则表示不一定。
这届年轻人愿为自我提升买单
陈雨新的“双十一”初体验是在高中时期,彼时她悄悄盘算着趁购物节购买唇釉。尽管当时父母不支持她化妆,但这并不能阻挡18岁的她对美的追求。为了用她当时能够负担的价格买到唇釉,陈雨新还和舍友“组队”,体验了拼单购物。
不同于18岁时追求一支唇釉带来的外在变化,现在的陈雨新更重视自己内在的提升。因此,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陈雨新的购物清单上还有专业类书籍、英语套题、瑜伽垫、哑铃、壶铃等。陈雨新将这部分消费统称为“自我提升”消费,占到她日常整体消费的大约10%。“这是父母最支持的一部分消费,他们希望我重视学业、保持健康。”陈雨新说。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除了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服饰(64.75%)、食品(52.67%)等,自我提升类产品或服务(38.17%),也是不少受访者的消费方向。此外,受访者还会在购物节期间购买电子数码类产品(27.66%)、兴趣爱好相关产品(26.37%)、运动健康相关产品(16.90%)等。
在李明昊看来,为提升自我而消费,动因是看到了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成长需要,并且主动寻找进步的方法,因此这类消费往往让他感到物有所值。因为有读博期间到海外做交换生的打算,又对如何准备申请交换知之甚少,李明昊花99元购买了两场海外博士线上分享会的入场券。“活动组织者和分享人都是我所学专业的青年教师或博士生,分享的质量比较有保障,10位分享嘉宾的讲述也确实对我很有帮助。”李明昊说。
除此之外,他还会在一些视频平台购买大学教授的付费讲座和付费课程。“有一位我很喜欢的教授推出了《生活在媒介中》课程,一期讲一个多小时,一周更新两期,只要是平台会员就可以听,感觉‘赚翻了’。”
在中青校媒发起的调查中,受访者表示,他们购买的自我提升类产品,包括与专业相关的书籍、资料,与专业或学业相关的辅导课程(39.72%),与专业学习相关的软件或实体工具(30.67%),兴趣或某种技能领域的图书、影音产品(41.22%),兴趣或某种技能领域的线上线下课程(25.73%),学习技能或培养兴趣时所需工具(43.69%),等等。
大三时,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陈恩泽发现,阅读论文、做课程笔记的需求一下子多了起来。为了不花太多钱,他通过二手交易平台买了一台平板电脑做读书笔记、课堂记录。“只是做笔记用,并不需要买全新的平板,它最吸引我的点是内存很大,可以下载大量文献资料,用了一年多依旧很流畅。”这台只花了1000元的平板电脑提升了陈恩泽的学习效率,他可以一边看资料、一边用笔记本电脑完成作业。陈恩泽还找到了平板电脑原装手写笔的“平替”,使用体验与原版几乎没有差别。
在复习备考雅思考试期间,陈恩泽在网上花400元淘到了10节一对一口语练习的“二手课程”。“卖家当时一口气买了好多课程,考试通过后还有10节课,我直接买下了卖家的账号。”陈恩泽查询到,这些课程按照原价购买需要1300元。
兴趣圈与社交圈亦是重要消费场景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兴趣圈消费、休闲娱乐消费(21.81%)和运动健康类消费(16.90%)也是一些受访者关注的领域。此外,除了会为自己购物(95.86%),还有不少受访者会为家人购物(67.64%),一些受访者还会为同学朋友(25.48%)或男女朋友购物(19.76%)。
洪依林就读于福建一所高校,由于不少家人朋友的生日都在“双十一”后,每年为他们选择礼物也是洪依林的购物计划之一。“关注好久的护肤品上新了优惠信息,我赶紧下单,准备送给妈妈。”在做攻略时,洪依林发现心仪的礼物也会记录下来,提前悄悄买好,等到室友生日时再送给她们。
随着年龄增长,陈雨新对养生越来越看重。维生素、钙片等保健产品也在她的购物计划内,“不光是给自己准备,也会给父母买一份”。
购物节消费,不妨“依计行事”
来自郑州大学的杨紫琳习惯在“双十一”到来前制定一份带预算的计划,结合自己的“刚需”,提前在不同的购物平台了解购物规则,并在社交平台寻找同类产品的购物攻略。“我会看别人是怎么凑单的,或者哪里还有自己忽视的优惠券,最终总要想办法以最便宜的价格入手。”等到确定好各个直播间的产品详情和直播时间后,她会定个闹铃“蹲点”,只待闹铃一响,将自己的“刚需产品”收入囊中。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超七成受访者会在购物节来临时制定消费计划。16.10%受访者会做好购物计划和预算并严格执行;30.29%受访者会基本按照购物清单购物,但可能有些许增减;26.46%受访者会制定部分消费计划,但会有较多随机消费;还有25.43%受访者基本没有消费计划,在电商平台随逛随买。
在陈雨新看来,“双十一”等购物节是选购生活必需品的绝佳时间,但依旧应该理性消费,“不能因为贪图便宜冲动下单”。为了防止自己冲动消费,陈雨新习惯在购物节前制定购买清单。和她一同准备清单的舍友是她的好搭档,两人会清点宿舍用品,“只考虑自己缺什么,不会因为购物节到了就选择不必要买的东西”。
杨紫琳坦言:“临时起意的情况依旧存在,在浏览产品的过程中,看到便宜的东西还是会忍不住下单。”只是激情下单后的结局和想象中一样:没有丝毫用处的小物件,被她放在宿舍的角落里“吃灰”。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评价自己的消费理念时,72.08%受访者表示应当合理消费,该省省该花花;15.02%受访者会尽可能节俭,减少消费计划;10.98%受访者会该消费时就消费,不会考虑太多;也有1.25%受访者会在暂时无法支付时选择分期付款或使用白条、花呗等。
李明昊有时也会选择分期付款,前提是分期的额度在他可支配的博士生补贴和助教工资范围内。“我的手机就是分期两年付款的,因为平台推出分期免息的活动,而且我不需要一次花一大笔钱,这让资金分配相对自由。”不过李明昊也表示,需要克制超前消费。“我只是分期付款购买了手机,所以觉得压力不大。有的人可能短时间内买了比较多东西,又没有足够的钱,只好都选择分期,每个月的还款加起来很多,就会有很大的经济压力了。”
洪依林坦言,她在购物时会为了满减而临时加购一些可能不需要的东西,东西到手,如果确实不需要,洪依林也会在第一时间将它们退掉。洪依林说:“双十一容易给人营造一种非买不可、不买就亏的感觉,但只有热情退去,才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陈恩泽则选择和今年的购物节“划清界限”。比起以往在被营造的“大优惠”氛围中畅游,今年他想把钱花在一件更重要的事情上。他正计划着大四下学期展开一场毕业旅行,享受沉浸在自然山水之间的乐趣。“买一件衣服,只能享受到购买和穿着时候的快乐,而出去旅游则是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陈恩泽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